中国精算研究院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社保精算研究中心发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报告

发布时间:2019-11-12 09:03    浏览次数:[]

 

 

20191110日,社保精算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社保精算研讨会暨精算报告发布会”。会议分“领导致辞或演讲”、“精算报告发布”和“社保精算研讨”等三个环节。来自财政部社保司、财政部综合司、人社部养老保险司、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嘉宾出席了会议,并就社保精算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报告会嘉宾合影

领导致辞或演讲环节由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科研处原处长)李桂君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教授、财政部综合司二级巡视员骆晓强、财政部社保司二级巡视员邸东辉、人社部养老保险司二级调研员刘凯分别致辞并进行了演讲。

 

李桂君教授主持

李晓林院长首先感谢莅临会场的嘉宾和在相关研究中给予很大支持但临时因事因病无法光临的专家学者,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感谢财政部、人社部等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保精算项目的支持。他指出,怎样调节社保收支实际上是社会财富分割的问题,我们共同来努力探讨。中国精算研究院和保险学院愿意在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指导下多做相关工作,大家共同来完善相关制度。

 

李晓林院长发言

骆晓强司长阐述了从宏观上测算人口老龄化对职工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影响的一种方法。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抚养比,进而影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平衡。他对原先测算收支平衡的流程进行简化,从宏观角度考虑,主要计算保费收入和养老金待遇支出并引入保费自给率和缺口率。简化后把握主要矛盾,最大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经济预测的依赖,而经济预测是误差的重要来源。同时,骆司长表示对职工养老保险收入平衡的影响变量很多,会进一步完善宏观测算方法。

 

骆晓强司长发言

邸东辉司长指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央文件里提出了养老保险要坚持精算平衡,“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坚持精算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社保改革从八十年代中期正式启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从八十年代中期到党的十六大前后,社保改革主要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服从、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第二阶段,从十六大以来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八大前后,是社保制度全面发展的阶段,基本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推进制度的全覆盖。最近几年,社保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转型期。第三阶段,更加注重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以及社保制度本身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制度未来的不可持续风险仍然存在。为了继续提升制度的公平性、增强制度的灵活性来适应人口、经济、社会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冲击,保证中长期持续发展,社保精算至关重要。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保体系,规范养老保险精算评估和定期报告,及时监控运行风险,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社会保险精算方面的作用。

 

邸东辉司长发言

刘凯处长指出:社保精算原先存在的问题包括参与者非常少、精算工具较复杂、社会大众对社会保险精算的认知度比较低等。随着科研力量不断充实、坚持精算平衡写入“十三五”规划,现在社会保险精算可谓硕果累累,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体运行平稳,当期收大于支,基金结余还在不断增加,到2018年底基金结余已达4.78万亿元,具有较强的保障能力。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还面临许多风险挑战,从短期来看主要是地区之间的养老负担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来看主要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应提高统筹层次,拓宽投资渠道,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凯处长发言

第二环节是《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报告》的发布,仍由李桂君教授主持。该精算报告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社保精算研究中心主任杨再贵教授、陈肖华博士生和廖朴副教授,分别宣讲了精算思路和模型、精算基础的校准以及精算结果与比较。

杨再贵教授阐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精算思路、方法和精算模型。将参保人员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根据不同年度的在职参保人群和退休参保人群,基于养老金测算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用精算技术分别建立统筹账户收支结余精算模型、个人账户收支结余精算模型、当年结余和累计结余的精算模型。

 

 

博士生陈肖华同学对精算基础的校准进行了相关内容的阐述。精算基础包括人口类参数、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参数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类参数等三类,他分别对这三类参数的校准方法做了详细陈述。另外,他提出了改进参数估计方法的设想。

 

 

廖朴副教授展示了精算结果与比较。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规律。影响地区养老保险收入、支出均值的主要因素有人口数、新入职者工资、缴费工资占统计平均工资比例、工资增长率、工龄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增长率、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随年龄增长率。其中,人口与工资是影响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最重要、最显著的两个因素。他也陈述了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对各省份收支结余的影响。对外部资产转入、人口生育政策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个人观点。

 

 

第三环节的社保精算研讨由杨再贵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王晓军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主任郑伟教授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研究员等分别发表演讲。

王晓军教授主要阐述了社会保障评估时需要注重的一些问题。她指出,社保评估结果深受评估模型、精算假设和相关数据的影响,其中假设与数据的影响最大。在对影响各省份人口结构的因素做假设时,比如生育率、迁移率、预期寿命等,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测算省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时,一个难点是测算各省份的人口迁移情况。她认为,在做敏感性分析时,可以考虑模型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尝试多个因素同时变动进行综合性的影响分析。养老金相对工资的调整指数比起其他因素来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同时,她指出,延迟退休对增加养老保险缴费收入和降低养老金待遇支出的作用,会被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的作用所部分抵消。

 

陈秉正教授聚焦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是否面临长寿风险的主题。首先,他认为长寿风险的概念并不等同于人口老龄化,提出了长寿风险更为准确的含义。其次,他重点讨论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是否面临长寿风险、如何度量以及如何管理等三个重要问题。最后,他提出了应对长寿风险的一些措施,包括延迟退休、建立给付标准随人均寿命的延长而动态调整的机制、建立应对长寿风险的长期准备金等等。

 

 

郑伟教授主要论述了对社保精算的四点看法。其一,需进一步增强目前社保精算领域的共识。其二,社保精算中某些假设难以设定,如GDP增长率和投资收益率等,至于职工退休年龄和企业缴费率的假设可进一步贴近实际。其三,即使解决了制度的历史欠账和转轨带来的个人账户隐性债务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设计仍然是精算不平衡的,必须依赖财政补贴。其四,在进行长期预测时,一方面要从精算角度去考虑,另一方面也要从经济学角度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国资划转社保基金既会影响社保基金,也会影响人力资本、劳动力供给和公共财政在其他方面的支出水平。

 

房连泉研究员阐述了从养老金精算结果看当前社保改革的紧迫性。他结合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养老金精算报告披露的结果,重点阐述了中央调剂金制度、划转国资和加大财政补贴等措施对改善养老金收支缺口的作用。他指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中长期内面临财务不可持续的挑战。在当前社保降费的改革任务冲击下,这个矛盾显得愈加突出。因此,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标本兼治,从制度根源和参数改革等方面,出台综合性设计方案,即确保制度的财务可持续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保制度改革。

 

 

本次会议向参会人员赠送了《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报告》。社保精算是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提供强有力科学依据的最具说服力的工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杨再贵教授表示,在为国家提供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的历史使命面前,中国精算研究院责无旁贷。该精算报告共有9章,展示了20192068年全国和31个省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支出和结余的精算结果。第一章陈述精算思路和精算模型。以后每章展示一个地理大区的精算报告,最后一章对精算结果进行总结和比较。测算目的是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该报告既可作为研究社会养老保险的精算资料,又可成为完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考资料。    

 

报告会现场

在会上,杨再贵教授代表该精算报告研究团队,感谢财政部和人社部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社保精算研究中心的信任、委托中心研究民生攸关的重要课题、加快了本精算报告的进程,感谢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对社保精算研究中心的支持,感谢中国精算研究院对社保精算研究中心的全方位帮助,感谢研究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感谢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赞助出版。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100余人(其中包括从华南赶到北京的听众)参加了此次会议。大家反映会议时间虽短,但信息量大,效率很高,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