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算研究院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国精算研究院举办阿尔茨海默病人保障暨多层次长护险衔接机制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06-17 14:59    浏览次数:[]

近日,中国精算研究院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健康保障创新实验室举办了关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保障暨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衔接机制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医改、医保、养老、临床、信息等领域的专家以及保险公司、护理机构、药械和科技公司的代表们一同探讨“商业保险+医药服务产业”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患者的专病保障策略,并为多层次长护险的衔接机制提供建议,以促进商业保险在“风险治理”“资源配置”“价值创造”方面的功能发挥,满足居民对于更高层次、更多元化医疗护理保障的需求。

本次研讨会由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健康保障创新实验室的李晓林主任主持,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周桦院长致辞。来自研究机构、学会、研究会、政府、保险公司等相关领域的30多位专家、教授到会发言,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应亚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原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员及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三医联动健康保障分会执行会长金颂,山东省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社局)副局长仇振华,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德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楚长彪、放疗科物理师王伟,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王小兵,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俊玲,君龙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建林,以及来自人保健康、泰康人寿、爱心人寿等保险公司、护理机构、药械公司、健康科技企业的代表。

图1周桦院长致辞

会上,周桦院长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和中国精算研究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开展保险保障学科高等教育的机构,以及其教育部唯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背景。近年来,学院紧密跟进国家战略,在医保、财政、保险相关科研机构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健康保障创新实验室”,由李晓林教授牵头,重点关注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与医疗风险保障体系建设,这也是学院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

图2李晓林教授发言

李晓林主任感谢各位资深专家的莅临,介绍了基地和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特色多层次风险保障理论体系及老病灾贫多层次发展体系研究、商业保险在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中的结构性支撑作用等。实验室不断强化与医保部门的合作,积极为医保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融合,如: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资源、财务动员、人群需求的适配性研究等。认为在对一些科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保险业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服务能力,拓展产品设计,更好地发挥保险的风险治理、资源配置与价值创造功能。

图3与会专家发表演讲

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刘子宁老师分享了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和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德国保障制度以“双元并立,结构互容”为特点,收入在一定水平以上者可选择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但必须选择其一,因此参加商保有一定的强制性。参加社会保险,按薪酬的一定费率缴费;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可依据个人健康风险和保险计划具体覆盖的内容定制,由保险公司报价,市场竞争,参保人用脚投票。德国商保有商保目录和支付标准调整机制,并提供个人健康服务和私人医疗服务。遵循“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实行社会长护险与强制性商业长护险相结合的“双轨”制长护险模式,参保社会医疗保险者自动加入长护险,商业医疗保险参与者也须加入商保长护险,保障对象包括失能和失智人员。随着老龄化,社会长护险缴费费率从最开始的1.7%增加到了现在3%。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就“试点地区长护险制度建设情况和思考”进行了分享。她讲解了长护险的建设背景、国家要求及其试点成效。自2018至2022年,我国享受长护险待遇的人数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12月底,累计受益人数达到195万,同比增长21.8%。应院长还分享了实地调研的亲身见闻,形象地描述了失能老人家庭接受长护服务的情况,并指出现行试点长护制度面临的挑战,比如筹资高度依赖医保基金,建立稳健长效的筹资机制至关重要;服务体系尚待完善,“医、养、护”边界模糊,构建完整规范的服务体系任重道远。她强调,要以实际受益的长护对象为核心,明确第三方参与的权责分配。

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王小兵介绍了北京市养老服务的总体情况和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他利用详尽数据展示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和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视。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分为集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支持),根据测算显示当前床位仅能满足少数老年人入住机构的需求,大多数需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主要群体是高龄及失能失智的“老老人”,而10%的失智失能人员也选择居家养老。未来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更多医养结合和多元力量参与保障,以满足老年人的公共与个性化需求。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楚长彪主任讲述了“阿尔兹海默症病程特点及其治疗康复的最新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常伴随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具有慢性或进行性特点,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及尊严的重大社会问题。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AD患病率为3-7%,患者超过1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2000万人。2016年,中国用于AD的费用估计达7920亿元,预测到2050年将近4万亿元,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AD经济负担最重的国家。研究发现,受心理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规律等因素影响,疾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AD应该注重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非药物治疗是有益补充,且治疗药物目前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健康保障创新实验室研究员郝珺分享了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从发病开始就需要基层医疗、专科医疗、康养和护理的全程管理,治疗路径上强调早识别与早干预,治疗方式结合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管理责任需政府、家庭、社区协同承担。直接医疗的经济负担较小,间接非医疗的经济负担较重。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商业保险除了重疾险、医疗险和寿险,已出现创新型专病险种,匹配服务权益,实现全病程管理。课题对国寿财和君龙人寿的专病险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未来“商业保险+医药服务”模式的理论框架与关键要素,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等慢病保障存在较大缺口,尤其是护理保障方面。借鉴国际经验,建议强化多层次长护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减轻财政和社会负担。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失智与失能老人的待遇。服务供给方面,需加强防治与医疗、医疗与养护之间的紧密连接,多层次保障对应多元化服务供给,推动非公医院、养老机构服务向同质化、规范化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方面,应回归其本质定位,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从“重保障”转向“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医药服务协同发展,做好风险减量和价值循环。

图4与会专家就主题开展研讨

研讨环节,专家们普遍认为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政府提供公共保障的范围边界是商业保险发展与社会投入的前提。国家即将研究出台长护险制度之际,商业保险需要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当前政策性长护险筹资单一、康复护理资源不足、供给支持系统尚待健全,应大力发展商业护理保险,加大商业保险动员社会资源的力度,推动科普教育、早期筛查与全程干预措施实施,有效减少失能失智疾病的发病率、延迟发病时间并减轻社会负担。

在讨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衔接机制时,企业机构代表一致认为,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措施。通过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助等多重资源,可以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保障。同时,还需要加强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康复、养老等服务的衔接,确保病人能够享受到连续、高效的照护服务。

专家们一致认为,面对老龄化、少子化这一挑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失智失能的老年人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研究、政策支持、社会关怀和家庭参与的多方面合作,为失智失能的家庭带来希望,减轻其心理和经济负担。

图5研讨会嘉宾合影

通过深入研讨和交流,不仅明确了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保障力度的路径,也强化了在保障体系建设、政策创新及长护险制度实施方面的共识。本次会议还探索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模式,为推动社商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参考。

(撰稿:郝珺;审稿:李晓林;编辑:薛丽娜;审核: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