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下午,第三届精算、量化金融与风险管理国际会议“巨灾风险建模”平行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2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精算研究院和国际巨灾管理协会(ISCM)联合主办,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研究院协办。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研究院总经理李晓翾先生担任召集人及主持人。论坛聚焦巨灾风险模型等前沿议题,吸引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与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巨灾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平行论坛现场

李晓翾先生主持
论坛上,国际巨灾管理协会(ISCM)教育委员会委员Imelda Yeung Powers女士代表ISCM进行题为“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atastrophe Managers”的报告,介绍了ISCM在推动全球巨灾风险管理标准与最佳实践方面的努力,并希望更多的中国专业人士加入协会,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未来。

Imelda Yeung Powers女士作报告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主任范熙伟研究员以“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地震人员伤亡风险评估”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最新成果。该研究通过整合历史地震数据,构建了高精度风险评估模型与快速应急评估方法,为防灾减灾政策制定与应急能力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话题涵盖数据获取、误差控制及烈度模拟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

范熙伟研究员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方伟华教授在题为“Pre-Impact Tropical Cyclone Loss Estimation Through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and Machine Learning”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基于多源数据与智能算法的台风灾前损失预估模型。该研究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为防灾减灾工作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就模型优化与极端数据处理等议题与方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

方伟华教授作报告
云南财经大学李云仙教授以“Mitigating Ambiguity in Earthquake Catastrophe Insurance Pricing: A Model Averaging and α-Maxmin Approach”为题,探讨了巨灾保险定价中的模糊性问题。她提出将分位数回归下的模型平均技术与扩展的α-Maxmin定价框架相结合,以应对定价中的模型不确定性,进而为保险产品设计与资本配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为监管机构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新的工具。报告内容引发了现场对模型应用前景的广泛思考。

李云仙教授作报告
中国人保财险风险研究院总经理、正高级经济师李晓翾先生与高级工程师刘也女士共同展示了“PICC中国地震巨灾模型”的研发成果。李晓翾先生强调了该模型在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意义,刘也女士则深入解析了模型的技术架构与核心特点。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保险行业在巨灾风险建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围绕技术创新展开深入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界与业界对提升巨灾风险管理能力的高度关注。

李晓翾先生和刘也女士共同作报告
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李志锋先生以“保险企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为题,系统阐述了保险企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他强调了科学、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提升保险公司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巨灾风险资本要求与巨灾债券等议题与参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李志锋先生作报告
美国AIR环球公司风险咨询客户经理张晨颖女士以“Financial Module of Catastrophe Models”为题,深入分析了巨灾模型中的不确定性管理问题。她通过案例介绍了Verisk的实践框架,并探讨了提升评估精度的创新方法,为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晨颖女士作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池义春研究员在题为“Comparison Between Frequency Blending and Severity Blending of Catastrophe Models”的报告中,系统比较了两种主要的模型混合方法,并探讨了其在监管资本计算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为多模型整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防范模型选择风险、提升风险评估透明度具有重要价值,为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制定资本要求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池义春研究员作报告
本次巨灾风险建模论坛汇聚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与行业专家,围绕巨灾风险管理的前沿技术与实践创新展开深入交流。论坛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巨灾模型自主研发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行业经验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对提升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撰稿:李凡;审稿:郑敏;编辑:薛丽娜;审核:郑苏晋)